【系列报道四】北化文法学院研究生暑期实践:“行走的思政课”走进天津 探寻京津冀协同发展密码

来源:文法学院发布时间:2025-08-01

    2025725日上午,实践团一行自雄安站启程,将本次实践“行走的思政课”最后一站扎根天津,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天津的功能定位与实践路径,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深化对国家战略的理解。抵达天津西站后,实践团随即展开首站调研。天津西站是京津冀区域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其独特的历史建筑风貌(新古典主义风格)与现代交通功能的融合,成为观察天津这座“河海要冲”城市历史底蕴与现代发展的一个生动窗口。成员们重点观察了西站的客流集散、换乘引导系统以及站区周边交通组织情况,思考其在京津冀城际交通网络中的定位与作用,也向旅客们宣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理念。



随后,实践团前往具有天津市意大利风情旅游区进行实地探访。这里保存着大量上世纪初建造的意式风格建筑群,是天津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的成功典范。成员们漫步于街区,仔细观察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现状、业态分布以及公共空间的营造。实践团与部分商户、游客进行了简短交流,了解该区域如何通过保护性开发,既传承了历史文脉,又激活了商业活力,成为天津重要的城市名片和市民休闲目的地。此次风情街调研,为后续理解城市规划中如何平衡历史保护与现代发展、塑造特色城市空间提供了直观案例。



   为进一步深化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及首都“疏整促”专项行动的理解,2025725日下午,实践团成员赶赴“理论深化课堂”——天津市规划展览馆开展专题调研学习活动。



在馆内,实践团成员重点考察了城市历史沿革展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展区以及中心城区规划展区。通过系统学习,成员们深入了解了天津市在不同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演进历程、核心政策导向、空间结构布局及城市规模调控策略,为理解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城市样本。



调研过程中,实践团聚焦京津冀区域功能协同这一核心议题,重点对比分析了北京、天津与雄安新区三地在国家战略层面的功能定位、产业分工与空间承载差异。此项研究对于深刻把握“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一核心要义,理解天津在区域协同中的角色定位具有关键意义。




行程尾声,实践团参观了天津市国土绿化建设成就暨古树名木保护特展。该展览集中展示了天津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筑绿色生态屏障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成员们认真学习了天津市在落实“绿色京津冀”发展理念、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协调发展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的认识。



本次天津市调研活动,作为研究生实践团 “行走的思政课” 的重要实践阵地,是实践团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内涵及首都“疏整促”专项行动实践要求的重要环节。通过实地学习,成员们系统掌握了天津市的城市规划体系与发展蓝图,深刻认识到天津在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共建绿色生态屏障中的关键作用,为后续深化社会实践研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