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到7月25日,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研究生社会实践团将 “行走的思政课”暑期实践课堂扎根雄安新区,先后走进白洋淀、安新县静聪社区、雄安印象展览馆,开启了一场兼具生态观察、社会服务与发展探寻的实践之旅。
实践团首站抵达了“华北之肾”白洋淀,先后考察了雁翎队纪念馆、嘎子村、荷花淀派文学馆。实践团成员们系统了解了雄安新区生态建设情况和可持续发展规划,直观感受到雄安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地实践。实践团也向游客们普及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理念。
在雁翎队纪念馆,通过泛黄的历史照片、珍贵的革命文物与详实的史料解读,成员们系统回溯了雁翎队在抗日战场上的英雄壮举,深刻体悟到革命精神穿越时空的磅礴力量;在嘎子村,村内古朴的建筑、随处可见的红色元素,成员们对白洋淀的红色文化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在荷花淀派文学馆,成员们了解了荷花淀派文学从诞生至今的发展历程,深入领会了荷花淀派作家们的创作理念和文学精神。
实践团还与共青团安新县委进行了暑期实践交流共建,在静聪社区开展了以“大学生网络安全指南”为主题的宣讲活动。针对当前大学生群体容易遭遇的网络诈骗问题,实践团成员结合精心准备的案例,从诈骗手段识别、防范技巧讲解到受骗后的应对措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互动环节气氛热烈,大学生们积极回答,进一步强化了大家的反诈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这场讲座太及时了,很多诈骗套路以前都没听说过,现在心里有了防备的底气。” 一位参与讲座的大学生说道。此次活动不仅为社区大学生送去了实用知识,也让成员们在服务社会中提升了沟通能力与责任担当。
次日上午,为深入了解雄安新区国家战略,实践团来到了雄安印象展览馆。在“雄安印象”成员们见证了这座未来之城如何突破传统桎梏——从全球首创的“组团式”城市布局,到“地下一座城、地上一座城、云上一座城”的三维规划;从绿色建筑100%覆盖的低碳承诺,到区块链技术赋能的政务服务体系。成员们深切感受到雄安建设者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更加理解了设立雄安新区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深远意义。
此次雄安新区暑期调研之行,作为研究生实践团 “行走的思政课” 的重要篇章,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雄安新区不仅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承载地,更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绿色发展的示范区、开放发展的新高地。从白洋淀的生态之美,到静聪社区的宣讲现场,再到雄安印象展览馆的深刻记忆,每一处都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是经济版图的重塑,更是发展理念、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的全面升级。
作为青年实践者,文法学院的研究生们将以此次暑期实践为契机,持续探寻这一国家战略的实践路径,让调研成果转化为助力协同发展的青春智慧,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彰显青年担当,让 “行走的思政课” 真正成为锤炼本领、坚定信念的成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