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22 日至 23 日,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首都“疏整促”专项行动研究生社会实践团,暑假期间将“行走的思政课”搬进首都街头巷尾,通过实地调研、服务群众,深入学习北京 “疏整促” 专项行动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践成果,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锤炼专业本领。
7 月 22 日上午,研究生实践团首站走进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开启“行走的思政课”第一讲。在沙盘模型与影像资料前,研究生们系统学习京津冀 “一核两翼” 战略布局,直观感受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成效。“从城市副中心到雄安新区,每一处规划都藏着‘国之大者’的智慧。” 同学们感慨道,这场 “沉浸式” 学习让国家战略变得可知可感,正是思政课 “理论联系实际” 的生动体现。
当日下午,实践团深入大栅栏街道,将 “思政课堂” 延伸至老城胡同。研究生们走访中国书店、杨梅竹斜街、姚江胡同 “共生街区” 等地,在 “一院多户、功能复合” 的院落改造现场,看到 “疏整促” 如何让老城既保古韵又焕新颜。
在党群服务中心,调研党建引领下社区对传统居民与快递员、外卖小哥等新就业群体的多元服务,深刻理解“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的思政内涵。
最后,实践团面向大栅栏街道居民开展了“防范电信诈骗、守护资金安全”主题宣讲。通过案例分析、互动问答等形式,向居民普及了刷单诈骗、冒充公检法等常见骗局的识别技巧,并提出防范措施,切实提升了居民的反诈意识,将 “服务社会” 作为思政课的 “实践作业”。
傍晚时分,实践团抵达清河滨水绿廊,观察河道生态修复与市民休闲空间的建设成果。曾经的黑臭水体如今碧波荡漾,两岸绿树成荫,成为市民亲水乐活的“城市客厅”。这一变化让成员们深刻领悟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超大城市治理中的实践价值。实践团成员们也向公园居民们宣讲了首都“疏整促”工作的理念。
7月23日上午,实践团走进宣南文化博物馆,通过老戏楼、会馆档案与民俗展陈,追溯北京文化的源头与精髓。馆内“士人文化”“市井生活”等主题展区,生动展现了宣南作为“京师文化摇篮”的历史地位。成员们纷纷表示,保护宣南文化对延续北京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7月23日下午,实践团来到了北京地区调研的最后一站——北京西站,实地体验高铁网络对京津冀一体化的推动作用。候车大厅里,成员们向几位外国旅客介绍“轨道上的京津冀”——从京津城际30分钟通勤圈到京雄高铁走廊,生动阐释协同发展如何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共享资源红利,研究生们向外国旅客介绍 “轨道上的京津冀”,用青春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思政课有了国际视野的维度。
此次暑期调研中,作为“行走的思政课”的生动实践,研究生实践团以脚步丈量首都发展脉络,深刻体会到北京在历史文化保护、生态治理、区域协同中的创新实践。成员们不仅在专业学识上得到深化,更在服务社会中强化了责任担当,进一步坚定了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战略的决心。这支研究生实践团将依据调研成果,持续为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建言献策,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让暑期实践的收获转化为助力首都发展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