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2023年7月13日下午,第四届文法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在学校科学会堂二层会议室成功举办,会议主要分享了文法学院公共管理系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并进行了专题研讨。
文法学院副院长薛长礼教授出席研讨会并致辞,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教师、文法学院各系部主任和副主任、公共管理系全体教师及其他系部教师代表参加会议。文法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周艳玲教授主持了研讨会。
公共管理系邸晓燕副教授介绍了《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其在课堂教学中遵循“启发引导、循序渐进、教学相长”的原则,注重思政元素与经济学原理相互结合,如从微观和宏观层面理解“消费”理论的内涵,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及引入制造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当前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以及面临的困境,引发学生对制造强国、中国创造等问题的关注和兴趣。通过知识导入,问题引导,让学生们结合话题,搜集资料,小组展示和讨论分享,开展翻转式课堂,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嵌入思政元素并做到润物细无声,实现了三个目标:第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不浪费、可持续的消费价值观;第二,引导学生了解“国货崛起”背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以及与制造业相关的生成性服务业——包括现代物流等产业中的科技创新及政府政策,提高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第三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指导选择的能力,用正确思想指导就业选择、未来研究主题选择,提高学生对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责任感。
李宇鹏副教授以“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课程案例建设为媒介,开展课程思政的教与学研究实践”为主题,通过“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型政府、区域协同助力经济社会高效高质量发展、中国行政人的价值选择”三个案例,介绍了《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课程通过行政管理案例密切联系现实中的思政要素,使得学生作为公共事务中的参与者来系统分析已发生的真实而典型的行政实践过程、行政行为和方法等,总结行政管理的原理、原则,培养中国“行政人”的伦理价值及处理复杂行政案例的能力,并将知识传授放到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典型案例上,充分发掘行政管理背后的制度定位与价值关怀。
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教师分享了个人感受,各位老师都表示文法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成果卓著,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丰富,案例详实,并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强化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通过典型案例和身边的榜样人物引导当代青年对价值选择的思考,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张丽荣教授还强调,课程思政与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的融入点把握精准,并突出了新媒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通过课程中多维度思政元素挖掘,达到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的效果,真正实现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文法学院副院长薛长礼教授做总结发言,他感谢马克思主义学院各位老师为本次交流带来的经验,并充分肯定公管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成效。他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对学生的教育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原则,针对课程特色探索课程思政“三进入”的方法路径,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深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讲好中国故事,深化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让课程思政融入课堂,融入学生的学习中。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教育,使培养和就业有效联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选择,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最后特别强调,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要同向同行,一是教学内容的同向同行,二是教学方法应用的同向同行,三是科教融合的同向同行,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强化课程思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