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学院举办第7期法学名家系列 “化育讲坛”

来源:文法学院发布时间:2021-04-27

2021423日晚,第7期法学名家系列化育讲坛在东校区会议中心二层报告厅举办。本次论坛由文法学院主办,文法学院研究生会承办。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法学研究员涂永前应邀主讲本期讲坛。我校法学学科负责人和育东教授出席讲坛,文法学院赵惠妙教授主持讲坛,法学学科部分教师和全校100余位研究生参加了讲坛。



涂永前研究员在以法学研究如何创新为主题的学术报告中,认为法学创新很难,所以法学学生应当在大量文献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考。法学是一门时代之学,因此,法学研究者不能闭门造车,必须重视新的提法和新的政治理念。法学不是一座孤岛,法学研究应打破学科壁垒,进行跨学科研究是未来法学研究创新的方向。涂永前研究员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例,向同学们介绍了跨学科研究为法学研究所带来的创新,如劳动基准法和经济学相结合产生的员工激励计划,侵权责任法和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所结合产生的精神损害赔偿的量化研究等,都是非常新兴前沿的跨学科研究成果。此外,他还指出论文撰写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如选题和立意要新颖,题目应当简明扼要,关键词应当精确。法学研究的创新需要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全方位、宽口径的看待法学问题,以及通过大量的调研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主持人赵惠妙教授谈了对本次讲座的感受:法学研究的创新应以问题为中心,对法学研究要有批判性的思维,同时要关注现实、结合中国现实研究法学理论,要做知识的迁移而非搬运。在与谈环节,文法学院余俊副教授用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三个特点来总结本次讲座。研究创新,跳出法学看法学,多学科视角、体系化的思维方式。现在的法学研究,存在对宏观的把握较为缺少,只研究了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涂教授的演讲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是对我们见识上的启发。文法学院法律系邵怿老师以及部分研究生分别就法学研究中的评价标准和关键词提取等问题,与涂永前研究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育东教授做了总结发言,指出创新难,法学创新更难,能把法学创新以这样一种方式讲出来难上加难。他同时也指出涂永前研究员精神损害量化研究的创新性和重要性。讲座结束之后,和教授向涂永前研究员颁发了纪念证书。



主讲人简介: 

涂永前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西安交通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美国丹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国家级智库——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杰出青年学者(A岗);其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了经济规制法、劳动就业法制与劳动关系管理、食品安全法治等涉及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等交叉学科领域。涂永前教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等全国性报纸媒体发表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120余篇,撰写网络文章或媒体采访50余篇/次;出版专著和译著等12部;主持过多项省部级课题。



                                              供稿:赵惠妙、武亚舟